自1996年以来,在向客户兜售外汇交易时,一些经纪商发现,必需拥有自主研发的平台,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。恰逢当时Windows系统问世不久,为开发界面友好的平台打下了基础。于是,世界上第一批外汇经纪商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,开始研发自己的平台。其中以MG金融外汇、Matchbook FX ECN、GFT、CMC Markets、Saxo Bank为代表。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软件公司没有介入,属于外汇经纪商主导的自主研发。其中Saxo和Matchbook FX的平台都采用了ACT交易科技和用户界面。这种平台相当受客户欢迎,所以,两家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也就修成了正果。这属于平台进化史的第一代。
第二代平台开发潮在2000年爆发。软件公司开始切入到零售外汇市场,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是俄罗斯喀山的Metatquotes(迈达克)公司。这帮子程序员来势汹汹,仔细研究了先行公司的平台之后,充分发挥专业所长,开发了以Metatrader为代表的第二代平台。当然,此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比如说,程序员对外汇市场并没有充分的理解,对一些交易分析工具,例如江恩线,缺乏足够的认知。软件公司开发的平台,并没有取得攻城掠地的主导地位,而是形成了软件市场的南北朝时代——以CMC和MG为代表的经纪商继续走自主研发的路线,而一些经纪商干脆放弃了自主研发,开始租用软件公司的平台。还有一部分走中间路线的,那就是与软件公司搞合作研发。最遗憾的是一些因经营不善而销声匿迹的公司,死在了行业繁荣的黎明前夜。
软件公司开发的平台特征很鲜明,那就是既照顾交易者,又照顾经纪商。它们干的是取悦双方的事儿。以Metatrader为例,为交易者提供了近80种技术分析工具,连那种很偏门的费氏弧形和费氏通道都拉出来了。并且这种平台的界面还可以定制,比如说阳K线变成红颜色,添加不同周期的均线等等。对于经纪商,Metatrader则提供了强大的营销统计功能和点差设置等。
说起第一代和第二代平台的差距,打个比方,就象Windows 95与Windows XP的差异。时至2010年,在Windows 7的冲击之下,Windows XP依然保持着50%的装机率。在二代平台中,领袖软件Metatrader 4也在当前占据着统治地位,就连花旗集团、德意志银行、福汇和嘉盛,都得照顾用户的需求,推出了贴有自家商标的Metatrader交易平台。
二代平台象什么?可以把它比喻成一把双刃利剑。经纪商可以用它开疆拓土,为新市场的客户提供优秀的服务,也可以聪明算尽,在平台后台设置上,牺牲客户利益中中饱私囊。但这种对客户不公正的手法,一旦被经纪商的监管组织发现,往往面临严厉的惩罚。比如说行将上市的嘉盛集团一时糊涂,在Metatrader软件中动用一款伤害客户利益的插件,2010年被罚数十万美元,就在公司监管事件上留下了污名。
第三代平台开发潮在2008年启动,一直持续到今。
第三代平台的典型特征是点差降低。此时经纪商已经由做市商模式向ECN/STP模式进化。经纪商已经招揽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,交易量也水涨船高。实力强的,比方说瑞士的Dukascopy就有和大型金融机构叫板的实力,能够进军高门槛的银行间市场,给散户提供低点差的服务。这就象山西煤老板,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一掷千金,买下让高傲的法国人惊叫和尖叫的奢侈品。也象沃尔玛,以大规模采购的方法,搞到瓜果梨桃的最优惠的批发价,稍微加个差价,卖给老百姓。在2005左右,做市商平台的欧元美元点差是3个点,现在ECN/STP平台的点差约在1.5-2个点。
另一个特征是深入服务。此时的研发人员,已经对零售外汇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。比如说他们已明白这个行业里真正成功的交易者不多,大多数人是匆匆的过客或业余交易者。于是针对着客户细分的要求,第三代研发人员开始为细分的目标人群设计独特产品。典型的代表就是以色列的Trendency公司。它研发的平台引入了模仿交易的概念,交易者可以跟单,也就是说,可以跟踪其他有经验的交易员的交易策略。无需日夜盯盘,只需简单地设定,就可以自动跟踪和执行高手的策略。
第三波研发浪潮中,外汇经纪商已经显山露水,英美等金融强国已经把在线外汇交易当成金融领域的名门正宗。除了花旗集团、德意志银行、巴克莱资本和高盛银行开始涉足零售外汇业务之外,2010年12月,福汇和嘉盛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也成为里程碑式的行业事件。